Jane
阿珍
年龄 : —— 注册日期 : 08-12-26
帖子数 : 382
地点 :
|
主题: 外来(中国)人才-我们应如何面对?-刘学敏 6/1/2009, 2:28 pm |
|
|
近日来,外来人才,尤其是来自中国的人才,从学生,运动员到专业人士,不间断地掀起了争论,从政府的苦口婆心,到民间的对中国人才的抗拒,可以看出这两者对外来人才的不同认知和态度。
对施政者来说,人才是国家的财富,人才越集中,国家的竞争力就越强,而如果外来人才能为我所用,那就等于是把别的国家的投资成果免费的引入,当然更是非常划算的事。所以我们可以看出,政府对于高素质的国外人才,千方百计的吸引他们定居,对于低素质的劳力,却以严格的手段控制他们的数量。当然,在引入外来人才的过程中,也必须考虑到整个国家的种族人口比例,及外来人才的背景-在语言,文化,及宗教方面,能否融入我国的社会。
从独立至今,我们就从不间断的引入来自东南亚,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华裔及印裔人才。独立后的第一任内阁,除前总理李光耀,全是来自新加坡以外的移民。建国后的一连串成就,更是离不了外来人才的汗马功劳。可以这么说,没有外来人才,就没有今天的新加坡。
但对民间来说,外来人才的引进,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。对于来自长堤彼岸的竞争者,由于地缘,血缘及文化的近似,我们还能包容。但对于来自中国大陆的人才,我们惊奇的发现,除了同是华人之外,我们的共同点其实很少。他们的成长过程,继承了一整套的中国文化及民族意识。他们以作为中国人,以中华文化为荣。他们的中文是我们怎么赶也赶不上的。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,他们的英文,数理化的程度,也竟然能够追上我们的水平。说不定到什么时候,我们的英语辩论,英语演讲比赛的得奖者,也会是来自中国的人才。
新加坡人怎能够不惊慌,不抗拒呢?
这种新的竞争局势,无可避免的造成了政府和民间对于中国人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。对大我有利的人才引进造成对小我的更激烈的竞争。面对来自马来西亚的对手,我们也许可以比较坦然,因为他们毕竟和我们有类似的文化。但面对来自中国的人才,我们发现,中国移民不再只是建筑工人,小龙女,而是切切实实的,可怕的对手了。
而加剧这种抗拒的,是中国人才在文化上的优越感,使他们无法认同及融入我国的社会。在他们的眼里,新加坡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地方。中文程度普遍低落就不用说了,就连英文也是怪腔怪调,参杂着方言俚语的新加坡英语,连新加坡政府都反对人民使用。处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自觉的保持了自己的中文,努力学习正统的英式或美式英语,排斥了新加坡的通用语言。
所以相比之下,来自马来西亚的同事可以和我们一起“makan”,一块“ok lor”, 只要不说,谁也不会当他们是外国人。但来自中国的人才,一开口就是那“有墨水”的普通话,或是要么带着中国腔,或刻意的英美腔的英语,这种沟通上的差异,怎能怪我们总把他们当外人看待呢?
这种来自民间的抗拒,不是政府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或劝导就可以克服的。长远来看,这种来自民间的抗拒更是会让外来人才觉得自己不被接受,而选择只把新加坡作为暂时的落脚点,随时另外寻找新的机遇,让我们面对到手的人才又最终流失的局面。
新加坡人必须认识到,引入外来人才虽然带来更激烈的竞争,但这种竞争是无法避免的。就算我们不和外来人才在新加坡竞争,我们作为一个国家,也正在和全世界作人才的竞争。我个人在上海的工作,周围的中国同事几乎全是来自清华北大,复旦交大等重点大学的精英分子。更有超过一半是来自欧美名牌大学如史丹福(Stanford), 耶鲁(Yale), 哈佛(Harvard) 等的“海归派”。我们千万不能天真的以为,只要把人才挡在国门外,我们就不需要和外国的人才竞争了。
但政府也必须认识到,引入外来人才只是起点。留住外来人才,使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命运和新加坡绑在一块,更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。我们应该仿效美加等国,在外国人归化成为公民以前,必须通过一个对新加坡的建国史,法律及文化的认识的考试。也许我们的历史太短,文化也不够深沉,但这就是我们的认同,我们的基础。外国人要加入到成为我们的一份子,也应该有同样的认同才是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应该通过官方的或民间的团体,主办强制性的培训课,让外来人才更快,更好的认识新加坡,认同新加坡。
引入外来人才,是一把双面刃。处理得好,会带给我们长远的利益,但如果处理得不好,却反而会引起摩擦,造成社会的不稳定。象澳州一族党所代表的反移民倾向,是值得我们借鉴及加以克服的。 |
|